發表文章

精選文章

[小狐熊週記] 20250526 我不鼓勵孩子看書,我禁止孩子看書。

圖片
  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在公司內部負責打造學習文化, 一直用力鼓勵大家上 Coursera 課程平台去學習 。 而且公司還很佛心地幫大家採購了看到飽的 Coursera 的帳號, 幾乎所有的付費課程都能免費無限觀看。 哇,這麼划算,員工們還不看爆嗎? 是的,大家還真的沒什麼在看。 這麼讚的東西免費放送,難道大家不想要嗎? 是的,大家還真的不什麼想要。 --- 我毫不意外, 人性本就如此XD 於是我跟這位朋友分享了我們家的故事: 眾所周知,小狐熊非常愛看書, 常常一有空檔就跑去看書。 雖然兩個人的書籍品味已經不太一樣, 但兩個人都非常愛看書。 那你猜我是用什麼手法在鼓勵他們看書的? - 每天習慣性口頭提醒「要不要看書呀」 - 用力宣傳看書的好處 - 如果看到他們在看書就大力稱讚之 - 每看書30分鐘就發放10元 以上每一項,我一項都沒有做😆 我的手法是:把看書這件事營造成一種特權與好處。 所以我沒有特意鼓勵小狐熊看書, 相反的, 我禁止他們看書: - 沒把該做的事做完就不准看書 - 沒有收好玩具就不准看書 - 沒有洗好澡就不准看書 - 沒有把書收拾整齊就不准看書 我講的句型都不是「你只要去看書,就可以xxxxxx。」 我講的句型都是「你如果沒有xxxxxx,就不可以看書!」 「你沒把事情做好,就沒資格看書!」 在這樣多重禁止之下,看書就變成一種很珍貴的享受,得來不已,須得把握珍惜。 --- 這個心理手法當然也不是我發明的,而是自古人性如此, 我只是從 18 世紀的普魯士王國借了一點靈感。 話說 18 世紀當時馬鈴薯剛引入歐洲不久,被普遍視為「奇怪又難吃的地下塊莖」。 農民們對它極度排斥,覺得這東西長得像地底妖物,不肯種也不肯吃。 腓特烈大帝很焦急。因為馬鈴薯其實營養豐富、容易種、抗旱, 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 在戰亂與飢荒頻仍的年代,是保命糧食的完美選擇。 但人民根本不買單。 他沒選擇強迫百姓種植,也沒拿出獎勵鼓勵。 反而施展了一招精準的行為心理學: 他下令在王宮旁建了一片「皇家馬鈴薯園」 並宣稱這是國王的珍貴作物,禁止平民私自栽種或食用。 更妙的是,他還安排衛兵駐守,但下達暗中不得真正嚴防的命令。 讓衛兵「假裝看守鬆散」,默許農民來偷。 正因為被禁止,大家就更好奇、更想要。 沒多久,農民開始偷偷種馬鈴薯、偷吃馬鈴薯, 這場「地下馬鈴薯風潮」反而讓這個作物快速...

[小狐熊週記] 20250519 小狐熊再造人生新紀錄

圖片
  過去這一週,小狐熊創下了一個人生新紀錄! 因為狐熊媽媽上禮拜天開始離家出差, 直到禮拜五晚上才回來,整整六天。 小狐熊從出生以來,從來沒有跟媽媽分開這麼久過! 此次分離六天,是個全新紀錄! (倒是曾經跟我分開長達兩週,因為去年他們去日本玩,我在台灣過了兩週單身的日子。) 不過小狐熊已經不是小寶寶了,他們已經六歲了。 六歲的小狐熊有很多議題要處理, 但早已沒有「分離焦慮」這件事。 媽媽不在的這段時間,我們都調適得很好。 除了一些些搞笑小失誤😆 --- 媽媽不在家的第一天, 小熊跟我說,他上學帶的三個碗,使用到第二個的時候, 打開來發現裡面竟然沒有附餐具😮 還好,小熊運用了靈活的思考, 直接打開第三個碗,預借了裡面的湯匙。 他說「反正當日第三個碗的餐點是不需要湯匙就可以吃的點心。 」 後來我們回到家一看, 發現原來湯匙還躺在洗碗機裡。 除了一點點小插曲之外, 大致上堪稱順順利利。 禮拜二小熊搞丟了他的水壺, 沒有人罵他。 我們從家裡找出了另一個備用的,一直用到今天。 禮拜四晚上小狐吐髒了他的床單, 沒有人罵他。 我們拆換了乾淨的床單,繼續上床睡覺。 --- 過去這週間五天的晚餐, 禮拜二四是吃外食, 禮拜一三五是我開伙下廚。 而這又是小狐熊本週創下的另一個人生成就: 食用爸爸的料理。 蛤?這為什麼也是一個人生成就? 因為小狐熊出生以來,我從來沒有煮東西給他們吃過。 (用熱水泡奶應該不算) 其實在我單身的日子或是在歐洲唸書的時候, 都非常習慣自己下廚。 還好多年功夫並未擱下。 這幾天我都輕輕鬆鬆就把全家人的晚餐準備好了~ 只是我的料理手法非常簡樸, 就是把全部的食材都一起大鍋煮。 而且不加鹽不加油、不添加任何調味料。 全憑食材天然原味。 我自己數十年來都是這般吃法,也都吃得很開心。 沒想到的是,小狐熊這三天也都吃得很開心。 三個人三個晚上,通通吃到碗底朝天,一滴不剩。 除了蝦子尾巴,啥都不剩。 能接受這種口味,應該不是後天的飲食習慣使然, 因為他們從來沒嚐過我這種無調味料理法。 或許,這就是遺傳(?) --- 現在看到一打二的父母, 如果是照顧三歲以下的孩子,我的敬意仍然會油然而升。 但對於照顧五六歲以上的,我就只覺得「還好吧,這有很辛苦嗎?」 因為五六歲的小孩,已經能夠自理很多事情了,照顧起來沒那麼辛苦了。 ……啊,好吧,其實還是很辛苦的。 過去這一週,...

[小狐熊週記] 20250512 令人頭疼的孩子,造就幸福快樂的孫子?

圖片
  前幾天有一個小孩不小心擊發了一支乾粉滅火器, 而我剛好就坐在旁邊最近的位置, 那個音效與粉塵首當其衝, 我其實當下沒有看到好好放在角落的滅火器怎麼會無端噴發出來, 但我不用看也料想得到。 因為我小時候也幹過一樣的事。 我印象很深, 當時我拿著拖把一邊把滿地的粉末拖乾淨,一邊心想「原來滅火器裡面的粉末是粉紅色的啊」 我有被罵嗎? 記憶中好像沒有。就自己負責擦乾淨就好。 就因為自己幹過一模一樣的蠢事, 所以在擊發滅火器這件事上,我的容忍力異常的高。 把湯灑在桌上不可以,不過把滅火器噴滿地沒關係。 我預期今天如果擊發滅火器是我家小狐熊, 我可能也不會罵他。 就請他自己擦乾淨就好。 --- 前幾天帶著小狐熊去打保齡球, 小狐熊看到球竟然會自動從一個洞裡送回來,就問說如果把球再推回那個洞裡會發生什麼事。 而狐熊媽媽跟小狐熊說可以自己去試試看。 我嚇了一跳, 因為這不像是狐熊媽媽會說的話。 若事前要我預測的話,我猜狐熊媽可能會喝斥說 「有人叫你把球推回去嗎?沒有的話就不要做這種事!」 因為推球回去這件事,讓我想到自己小時候嘗試逆行電扶梯的行為, 這肯定會被喝斥的啊,沒想到狐熊媽竟然說可以試試看。 雖然「玩保齡球電扶梯」跟「真人玩電扶梯」,危險等級根本完全不一樣, 但是如果小狐熊問我,我應該是會阻止小狐熊的。 我的論點是:「雖然這個風險不高,但是要養成避開危險的習慣才行。」 後來我跟狐熊媽媽一聊才發現, 原來是他小時候也做過把保齡球推回去這檔子事。 哈哈,其來有自啊。 --- 觀察到這幾個案例, 我突然覺得小狐熊現在就算做一堆奇奇怪怪的行為, 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他們將來就會對自己的小孩異常地包容。 不管小孩做了什麼蠢事, 小狐熊都可以心懷大度地想「這個也還好嘛!不就跟我小時候一樣嗎XD」

[小狐熊週記] 20250505 在孩子身上打造閱讀自動化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即使孩子已識字,我仍堅持唸書給他聽」 我立刻就被這個標題打中了! 因為小狐熊也已識字, 但我在堅持唸書這件事上遇到一些困難,想知道作者怎麼克服的。 但我讀了文章第一段, 才發現自己根本會錯意了。 這篇文章講的是:孩子想聽父母唸書,但父母懶得唸,孩子也就不閱讀了。 癥結點在於「孩子想,父母不想」 但我的面臨的困擾是:我想要唸書給孩子聽,但孩子寧可自己看書也不想要我唸。 癥結點在於「父母想,孩子不想」 情況正好相反, 所以這篇文章對我來說幫助不大😅 不過這篇文讓我意識到了在「親子共讀」這件事上, 原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出發點。 第一種是這篇文中有提到的:「多數家長在孩子幼兒時,願意唸繪本給孩子聽;等孩子上小學識字後,就不念了。」 我感覺這種家長視唸書為一種代工: 孩子做不到的事,暫時由父母代勞。 所以孩子還不識字的時候,就由父母幫忙唸出來。等到孩子識字了,父母也就順理成章、工成身退。 但我是另外一種家長。 在親子共讀的時候,我的目標從來沒有放在識字上。 我的野心更大,我想實現的是閱讀自動化。 因為把字唸出來這件事,用點讀筆就做得到了。 甚至現在直接拿隻手機開個鏡頭,就可以幫你把書上的文字都辨識出來並唸出來。 但比起代工唸書,我在親子共讀的時候做得更多的其實是藉此展示我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 也展現出我在思考時的批判性思維與論證。 或是也可以說我就是在示範讀書與思考的樂趣。 而這種樂趣是不會因為孩子學會識字就停止的。 其實要論唸書時所帶出的思考, 不管是廣度與深度,我都是唸不贏 AI 的。 但有一點我目前做得比 AI 好的就是: 展現讀書的樂趣。 情緒是會傳染的, 而目前人傳人的傳染力還是最強的, AI 再怎麼努力表達出喜悅,目前終究還是弱了一點。 傳染讀書喜悅的這件事,暫時無法代工。 正如同聖修伯里那句老話: 「如果你想要打造一艘船, 不是先請大家去收集木材或是編織帆布。 而是先激起人們對浩瀚海洋的渴望。」 我也這麼覺得: 「如果你想要實現閱讀自動化, 不是先叫孩子學習識字, 而是要先激起孩子對思考與學習的渴望。」 如果要說思考與學習,可能太高太遠太抽象了。 但就表面行為而言, 我好像真的成功實現閱讀自動化了。 有一次晚上睡覺前, 我興致勃勃問小熊說要不要唸書給他聽。 小熊說不用。 後來他就自己跑去看書了…… 我只能說又失望又開心😂 前幾天看...

[小狐熊週記] 20250428 各方面都不會太差的孩子

 確實有些人在全方位能力上都優於平均, 但畢竟是少數。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 「我的擇偶要求並不高, 不用樣樣頂尖,只要都不要太差就好。 不必頂標,都有達到前標就好了。 (即 PR75,在 100 個人當中排在第 25 名)。」 哈哈,這個「並不高」的要求,有多簡單呢? 假設我們要找一個人: 身高不要太差,長相不要太差, 體能不要太差,智力不要太差, 收入不要太差,社交不要太差, 脾氣不要太差,品性不要太差, 衛生不要太差。 這些應該都是很基本的要求吧? 我們先不要列太多,就這幾項基本的就好。 在全人類中,每個項目都有四分之一的人能達到前標。 如果假設這些項目是獨立的, 那麼要遇到一個「各方面都不要太差」的人選,機率有多低呢? 大約是四分之一的九次方:(1/4)^9=0.0000038147 鄉親啊,這種「不要太差」的人才,根本比萬中選一還要稀少啊! 大概三十萬個人之中,才會出一個。 你這輩子有認識三十萬位異性嗎? 沒有的話,那此生都沒遇到合格的對象是正常的。 如果還真的碰巧給你遇見了這種奇才, 通常都已經是別人的伴侶了。 --- 講了這麼多,我其實是想說, 要找一個「不要太差」的伴侶有多難, 要養出一個「不要太差」的孩子就有多難。 想讓孩子全方位優秀,在機率上來說是困難的。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 盡量享受他優秀的地方, 並多配置一點耐心與愛心在他不如人的地方。 因為前幾週週記算是把小狐這傢伙數落了一頓, 那今天就來講講他厲害的地方好了。 --- 前幾天我在講解八卦給小熊聽, 寫下了「爻」這個字。 後來小狐經過看到,就問這是什麼字。 小熊竟然趁機嗆小狐說「蛤,你不認識字嗎?」 明明小熊也是三分鐘前才學會的🤣 我見狀就問「哦?小熊你認識字嗎?」 隨之寫下了「饕餮」這兩個字給小熊看, 小熊當然不認識😆 這時小狐突然說,這是龍的九個兒子其中一個,而且很貪吃。 我大驚,想說這傢伙是怎麼知道的!? 我印象中好像有跟小熊講過龍生九子這件事, 但當時小狐並不在場。 那為什麼小狐連這個都知道呢🤔 在我跟小狐熊的對談中, 我經常在講的一句話就是「蛤?你怎麼知道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猜應該都是看書看來的吧。 小狐從小就很喜歡口頭分享他從亂七八糟的地方看來的知識, 也不管別人有沒有想要聽。 有些東西是我早就知道的, 但我總是會說「謝謝你跟我分享~」 有些東西是我根本沒興趣...

[小狐熊週記] 20250421 到底是小狐還是小熊更懂得操縱人心呢?

 今天我帶著小狐去醫院回診, 一邊候診的時候,我一邊跟小狐聊天: 「小狐你已經對醫院這裡很熟悉了!不但很常來,也來了很多年了呢!」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來的呢……啊,是自從被鑑定為特別的孩子之後,就常常來了嘛。」 「我覺得我小時候應該也是個特別的孩子,只是那時候沒有做這些檢查,所以也無從得知。」 「要是我小時候也有像你一樣上這些課,我想我應該就可以更快融入大家,而且融入得更好吧。」 我非常坦然接受小狐是個特別的孩子, 而我一直以來的教養方針也都不是要把他變成「正常人」 而是教他要怎麼「假裝成正常人」 就我個人經驗看來, 要變成正常人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如果只是想要和一般人和諧相處,還是大有可為的。 相較小熊而言, 我覺得現在的小狐就是一個不容易和諧相處的人, 動不動就帶給大家困擾。 但是在大家的愛心與耐心灌溉之下, 小狐也是飛速學習成長中! 我這禮拜有幾次有一個感覺:覺得小狐操縱人心的手段升級了。 他在向我要求協助的時候,會直接補上一句「謝謝」。 本來當他講他的需求講到一半,我都已經準備要回答說「蛤,可是我現在不太方便」了, 但是當他講完還順便補上一句謝謝, 我就覺得「……呃,好吧,你都這麼友善有禮的提出需求了,我實在不好意思拒絕你。」 這禮拜還有一次, 小狐覬覦我手上的飯糰,想要我分他一口。 我本來不太情願的,因為我自己很想全部吃完。 但我也不好意思拒絕他,因為我剛剛才吃了一口他分我的橘子😆 他都分我吃了,我怎麼好意思不分他吃呢。 為什麼說這是小狐操縱人心的手段呢? 如果你有讀過 《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這本經典好書, 就會知道小狐施展的正是用來說服別人的其中一個強大方法:互惠。 這套影響力方法對我也有效, 所以當小狐使出這招的時候,我覺得很開心, 我感覺他確實學會了一點什麼。 是以我雖然完全知道自己正在被什麼力量影響, 但我樂於被影響。 我也就順著人性,做出該有的反應。 我非常樂意讓小狐在我身上試招, 尤其是這種利人又利己的招數,多多益善。 我不是看到小狐剛好做出了互惠, 才把靶畫在箭下,說小狐在使用《影響力》的招數。 在一年多前我就在週記裡提過, (影響力)是查理蒙格力推的一本好書,他還買了這本書送給他的每一個孩子。 我雖然沒有買這本書送給我的每一個孩子,...

[小狐熊週記] 20250414 怪物實驗

圖片
 1939 年,語言病理學家溫德爾.強生(Wendell Johnson)主導了一項備受爭議的實驗, 這個實驗後來被稱之為怪物實驗 (Monster Study)。 「怪物實驗」這個名稱帶有兩層涵義: 既指實驗者冷酷無情的怪物人性, 也指無辜兒童在這個實驗中被改造成了不正常的怪物。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可怕實驗呢? 且從這位實驗的主導人強生開始講起。 強生是一位深受口吃所苦的口吃患者,但他並不是從小就口吃的。 他在五、六歲的時候還是一個口齒伶俐的小男孩, 但有一次,他的老師提到他有口吃徵兆, 他的父母便開始感到擔憂, 而愈擔憂就讓強生愈口吃,強生愈口吃也就讓父母愈擔憂。 這竟彷彿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後來強生真的開始嚴重口吃了。 強生在家人帶領下四處尋求治療方法。 還嘗試了一些不太科學的信仰療法與脊椎按摩,甚至還進入了專門治療口吃的學校。 他用盡各種方法想要治癒這個問題,卻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失望。 病情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而他本身是如此強烈想要改善自己口吃的毛病, 於是他朝著語言病理學這個領域努力發展。 他曾經自述道:「我之所以成為一名語言病理學家,是因為我自己就需要一個。」 當時醫學界看待口吃的主流想法是口吃的原因主要是生理異常。 但強生不接受這個論點! 強生是如此的想要改善口吃, 於是他使自己相信「口吃是能夠藉由後天的努力來治癒的。」 並提出了一個理論: 當幼兒出現正常的口語不流暢時,如果父母過度焦慮並貼上「口吃」的標籤, 孩子察覺到這種負面評價後會變得緊張、自我意識過強, 進而在說話時更加結巴,久而久之發展成真正的口吃 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口吃不是從孩子的嘴裏開始的,而是從父母的耳朵開始的。」 這個理論聽起來確實很有道理,但他仍需要一個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的假說。 怪物實驗,就是在這種充滿私人動機與預設結論的情況下開始的。 他在孤兒院找了22位年齡約5至15歲的孤兒,分成兩組: 一組標示為「說話正常」並持續給予讚賞和正向的言語訓練, 另一組則標示為「口吃」,而且任何細微的口誤都受到嚴厲批評和指責。 果然,一如強生的預測以及期待, 那些原本口語流利的正常兒童在被貼上「口吃」的標籤後,出現了各種可怕的效果, 包含說話明顯減少,語速降低, 異常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經常感到羞愧和不安。 而且逐漸接受並認定自己的說話「有問題」,一旦出現不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