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狐熊週記] 20250630 6 歲的小熊在計算虛數 i 的 6 次方
前幾天我在 facebook 上分享了令人咋舌的一張照片:
6 歲的小熊在計算虛數 i 的 6 次方。

單看這一幕似乎有點誇張,
但如果把整個脈絡攤出來看其實沒什麼特別。
我們最起初其實只是在討論:
當分子分母都是無限大的時候,這個分數還能算得出來嗎?
這個話題看似抽象,
其實也是來自一個生活情境:
在紙上畫一個圓,把一枝筆隨意拋在其上,筆恰好與圓相切的機率有多少呢?
小狐熊已懂得圓上無限多點的概念,
所以也理解一個圓的切線會有無限多種。
也就是一枝筆丟下去後剛好相切的情況,
不是 100 種、不是 10000種、也不是 1000000 種,
是無限種。
那既然有這麼多種情況都能達到相切,
聽起來不就是隨便丟都會切嗎!太容易了吧!
很抱歉,恰好相切的機率趨近於零。
因為雖然相切的情況有無限種,
但沒相切的情況卻也是無限種呢。
這時候要計算機率的話,
分子就是「相切的情況數」,分母則是「所有的情況數」,
可是分子分母都是無限大的話,
要怎麼算呢?
由於無限大並不是一個可以計算的數,
於是我在講解的時候,使用了一個 X 變數,聲稱它趨近極限。
一邊講一邊補充說明:
我們通常習慣在這裡使用 X, Y, Z 這些字母來代替未知數。
因為每個不同字母都有它慣用的場合。
就像 π, e, 和 i 各有它對應的專門意義,不會和一般的字母混用。
於是我就從這裡展開了圓周率和虛數的介紹。
講了圓周率,自然會講解無理數,
講了無理數,自然就在數線上舖滿了實數。
有實就有虛,
就順勢轉進虛數的世界。
一路走到這裡,數學差不多已脫離實用價值的領域。
畢竟有誰在菜市場用虛數在買菜的呢?
至此,數學只剩娛樂價值。
當然,要不是有娛樂價值,誰想聽我一直講下去。
小狐熊對於 2 的 n 次方這個數字會愈來愈大的這件事已屬熟悉,
所以當我示範 i 的 n 次方竟然會轉來轉去轉不出去,
兩人都大感有趣。
我示範了 i 的 1 到 4 次方,
發現 i 的 4 次方竟然是 1!
接著就展示了 i 的 5 次方如何進入新循環。
接著就是你們所看到的了:
小熊就把手寫板拿去, 開始嘗試計算 i 的 6 次方。
全程就這樣而已,講來全無稀奇。
請不要誤會小狐熊是什麼神童了。
真要說有誰有什麼厲害之處的話,應該是我很會講解吧!XD
不過如果只是教一些中學數學也算不得什麼。
現在任何一個肯學的小孩,都能透過任何一個 AI 把這些知識學會。
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應該是我對數學之美的鑑賞力與感染力吧。
只要一張紙一支筆,
就能從無限的數學世界中獲得快樂。
還有什麼比數學更美的呢?
所以我真不覺得小狐熊有什麼特別厲害的,
因為如果有任何一個小孩被抓來跟我一起生活個三年五載,
他怎麼可能會無法從數學上獲得快樂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