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AI」標籤的文章

[小狐熊週記] 20250714 對六歲兒的正確期待

圖片
  小狐熊六歲了。 我最近對他們同時有兩種不同的感覺: 超乎預期與不如預期。 超乎預期的是小狐熊的智力。 不管是記憶力還是理解力還是邏輯表達能力。 我常常發出「蛤?你怎麼連這個也懂?」的驚嘆。 但與此同時,小狐熊的道德感卻常常低於我的預期。 我常常覺得「蛤?你怎麼會做出這麼壞的事情來!」 預期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我的問題。 可能是我對六歲兒有著錯誤的預期。 那到底什麼才是對六歲兒童該有的正確預期呢? 為此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 Deep Research 。 更精確的說,是我請 ChatGPT 和 Gemini 各做了一次 Deep Research 我跟 AI 說 「我最近都覺得六歲小孩的智力超過我的預期,但道德卻低於我的預期。 是我對六歲小孩應有的發展有什麼誤解嗎?」 兩邊 AI 給的學術引用與論述大同小異, 都說這是一種常見現象! 六歲兒童的智力發展確實令人驚嘆,他們在語言表達、基礎邏輯推理和學習能力上展現出巨大的潛力,這正是家長感受到「智力超過預期」的源泉。然而,其道德發展仍處於他律階段,主要受限於自我中心思維、對行為後果的關注多於動機,以及對規則的絕對化理解。這種「智力超前,道德滯後」的感受,是這個年齡段的正常現象,而非孩子存在道德缺陷。 理解這些發展階段的特性,是家長設定合理預期、有效引導孩子的基石。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它與認知能力、情緒發展、社會互動及家庭教育方式緊密相連 。家長應認識到,智力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基礎,但並不能直接等同於道德成熟 。真正的道德感需要時間來內化,從外部的服從逐漸轉變為內在的理解與自律。 但為了避免 AI 被我先入為主的問法干擾, 才順著我的意思講出「這是常見的正常現象」, 我換了完全相反的角度再問了一次: 「我最近都覺得六歲小孩 道德 超過我的預期,但 智力 卻低於我的預期。 是我對六歲小孩應有的發展有什麼誤解嗎?」 這次不知道是不是我被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干擾了, 我覺得這次 AI 回答的角度比較像是在解釋 「家長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這種奇怪的錯覺」 意即 AI 不但沒有說這是常見現象,還隱含了「你的觀察錯了喔!應該是個錯覺」。 於是我又再開了一個新的對話,把前後兩篇的回答一起提供給 AI, 請他比較一下兩者的異同。 兩者在智力與道德「落差」的表述: 一份報告(六歲兒童智力與道德發展)將家...

[小狐熊週記] 20240930 父母在 AI 時代的角色

圖片
 Hi 小狐熊, 又到週一晚上了, 今天睡前我們一起看了兩本書, 小熊還扮演了青花菜的角色, 唸完了《我是青花菜,我也想被愛》的整本書青花菜台詞。 口條愈唸愈順了!我覺得很棒!   小狐的戲份比較少, 但是唸台詞的時候都很投入感情!我覺得很棒! 能夠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地看書,順順暢暢地溝通, 就是一件最棒的事了。 我還記得前幾週在寫小狐熊週記時, 常常遇到小狐熊剛好惹人生氣。 所以我就要強自按耐著不開心,才能把週記寫完。 今天不一樣囉~ 今天是開開心心地寫週記的日子。 所以說,有情緒穩定的孩子, 才有情緒穩定的父母啊! 發問的習慣 我記得自從小狐熊會講話以來, 就常常發問。 不但會問什麼(What),也會問怎麼(How)、也會問為什麼(Why)。 面對你們的提問, 我也都堅持我自己教學時的一貫理念: 「沒有問題是笨問題!」 任何問出來的問題,肯定都有它的理由。 我都會嘗試理解它, 並且認真回答它。 我認為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當我愈認真回答每個問題, 你們就會願意問出更多更好的問題, 也就會學得更快! 我知道有些大人對無聊的問題會覺得很不耐煩, 甚至我有時候耐心用盡的時候也會。 但我仍然鼓勵你們盡量思考盡量問。 並且在適當的時機,禮貌地提問。 我最近一直跟別人分享說: 「在 AI 時代, 你跟答案的距離就只差一個好問題。」 「你不必一開始就知道答案, 但你一定要知道怎麼問一個好問題。」 問問題實在太重要了, 所以我現在這麼努力回答你們每個問題, 除了是為了解答疑惑, 也是為了維持你們發問的習慣。 因為我知道再過不久, 「回答問題」的這個工作就會被自動化了。 負責回答問題的人將不再是父母或是老師,而是 AI。 所以我的耐心不需要堅持太久, 只要能維持住你們發問的好習慣, 直到你們能直接向 AI 發問就好。 我說的是「維持習慣」而不是「培養習慣」, 是因為我認為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好奇的天性、發問的本能, 就看他的成長環境能幫他維持住多少了。 等 AI 把「回答問題」這項工作自動化了, 父母就可以更專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囉! 嗯?那是什麼呢? 奶奶的故事 前陣子我去醫院探望爺爺的時候, 奶奶和姑姑也都在病房裡。 我們聚在一起聊天。 當時奶奶講了一個故事 (是的沒有錯,雖然我長大了,我的媽媽還是會講故事給我聽XD), 是關於一位名叫「沙克爾頓」的探險家的真實神奇...

[小狐熊週記] 20230904 即便是最難最難的數獨也不過是個低層次問題

圖片
 小狐每週定期會去心理治療所上課,這個「學校」也有一本聯絡簿,這個聯絡簿其實就是父母要寫的作業。而且這個作業還不好寫,因為他不是只要動動筆而已,還有一個需要父母高度參與的任務。 聯絡簿任務說明: 「請爸爸媽媽每週選一本繪本,陪孩子導讀喔! 起初請選擇內容簡單,畫風可清楚由圖案了解情境故事的繪本,漸漸地再增加故事豐富度或難度。 導讀過程,請使用看圖說故事,有趣的引導方式! 說完故事請提問三個問題: 層次一:提問故事中人事時地物,重複出現,訊息明確的問題。 層次二:提問前後因果;或故事結局相關問題。 層次三:問題解決策略與彈性思考,如:你會怎麼做;或有沒有看過或自己經歷過相似的經驗。 提醒:避免選擇無故事情節的童書。」 我基本上蠻認同這個方式的。 畢竟孩子的成長學習很難光靠他自己或治療師而已。 如果愈多人一起幫他就有機會更有效率。 透過指派任務的方式, 讓父母藉由參與、投入進而認同, 是一個蠻有效的手法。 我一直都有很認真地在講故事。 但老實說針對此聯絡簿的三個層次要求, 在下做得還不是很好。 由於我本身是一個很喜歡「標準答案」的人, 我也就特別享受台灣一路上的求學與考試過程。 僵硬的框架與死板的考題, 為的就是定義出一個標準答案, 便於作答、便於批改、便於評分。 一切是這麼美好又有效率, 既然有人已經定義了標準答案, 我們就只要答出來就好了。 我們也許有一些其它的想法, 也或許沒有, 反正在是非題與選擇題裡面也沒有空間讓你表達。 既然有人幫忙畫了靶, 那我們只要射中紅心就好囉。 我也不知道是台灣的教育環境引導了我, 還是我利用了台灣的教育環境。 興許兩者互有增益吧。 而我數十年來對於標準答案的熱切喜好, 也自然而然地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反映出來。 我通常在故事裡進行討論的都是些低層次的問題, 也就是一些不問情緒感覺、也不提供開放式思考機會的考試型問題。 也許其中運用到的邏輯或推理技巧並不簡單, 甚至還有點困難, 但基本上都是一些「有標準答案」的低層次問題。 這就好像數獨。 不管是 Easy Level 的數獨還是 Very Hard Level 的數獨, 只要是有唯一標準解的問題, 我都視之為這本聯絡簿所定義的低層次問題。 我本來是按著天性本能、以自然風格在講故事的, 但這本聯絡簿幫助我意識到, 我的風格其實在「心理治療」這件事上幫助有限。 我在做的比較像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