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學習」標籤的文章

[小狐熊週記] 20250818 請小熊教我小提琴

 小狐熊要上小學了, 小學有各種社團可以參加。 小熊竟然選擇了參加弦樂團!我還真是沒有料到。 如果小熊選了腦力類型的社團, 我可能不會那麼意外, 因為我自己就是很擅長腦力的人。 如果小熊選了運動類型的社團, 我也不會那麼意外, 因為我自己就是很擅長運動的人。 推己及人嘛, 我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覺得別人喜歡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但是小熊竟然選了音樂類型的社團, 呃,我可不是擅長音樂的人啊。 不過雖然我不是擅長音樂的人, 但是狐熊媽媽琴唱雙絕, 這樣講起來, 小熊選音樂性質的社團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目前可能也說不準, 畢竟小熊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音樂或樂器訓練, 甚至也沒有去看過音樂表演。 他真的知道什麼是音樂社團嗎? 他心中想像的「弦樂團」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他到底是基於什麼樣的想像,才選了這個社團,我也是十分好奇。 雖然我不是擅長音樂的人, 但我至少是很喜歡學習樂器與樂理、也很喜歡練琴的人。 我們家今年買了一台電鋼琴, 如果它有紀錄使用者時數的功能, 那我迄今的練琴時數紀錄, 可能是其它三個人總和的十倍還不止。 我彈的內容很初階,就是隨便把買琴送的樂譜拿起來彈, 或是把別人送我們家的二手樂譜拿出來彈。 練琴也沒什麼目的性,就是好玩而已。 好玩在哪呢? 好玩在學習一個新東西的過程中, 可以觀察自己如何學習, 然後試著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 再把這些學習的方法拿去學其它東西。 啊,那這樣講起來的話,我其實是有目的性的。 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的。 學什麼不是重點,我就只是想練習學習而已。 我認為每學會一個新東西, 就會讓自己的悟性更提高一點點, 以至於以後學其它的新技能的時候就能更順利一點。 我猜想十年後的我仍然有很多必需學習的東西, 而且有些東西可能甚至還沒問世。 就拿現在的 AI 技術來比喻, 你十年前可能也沒想過,原來 prompting 也可以成為一個技能。 我也不知道十年後我會需要學什麼東西, 所以我決定現在先把「學習的能力」培養好, 十年後不管要學的是什麼,都能一學就會,學什麼像什麼。 推己及人, 我在教養小狐熊的時候, 也是傾向讓他們擁有核心的學習能力就好。 至於現在到底要透過學什麼來培養學習的能力,那就隨便吧。 就像之前的小狐熊週記提到過的: > 所以關於學程式,我的看法是: 不需要刻意讓孩子學程式,也不用特別避免孩子學程式。 覺得有趣就學,...

[小狐熊週記] 20230522 機器小熊與後設小狐 Bot Bear and Meta Fox

圖片
  小熊機器人 前幾天我因為在工作上不小心犯了錯,覺得懊悔又自責,心下鬱鬱, 想找人抒發一下。 於是我問小狐要不要聽我講講讓我心情難過的個人故事, 結果小狐沒啥興趣,繼續看他自己的書。 於是我又轉頭問小熊要不要聽我講這個難過的故事, 小熊點頭答應了。 我突然想起之前訓練 AI 機器人的經驗,便在開始講故事之前,先向小熊下了個指令: 「待會我講完故事之後,你要拍拍我,跟我說『沒事的~沒事的~』 」 後來我故事講完了,小熊果然依約拍拍我,跟我說「沒事的~ 沒事的~」。 我頓時大感安慰。 我想起了前陣子看到有人把 ChatGPT 訓練成情人角色時,我曾說:「 不管是絨毛娃娃或2D動漫角色亦或是 AI 聊天機器人,雖然都不是真人, 但他們所提供的情感慰藉卻是真實又實在的。」 小熊聽完了我的故事,似乎既無法理解也無法體會。 但小熊光是機械式地執行我下的指令,就足以讓我大感安慰了。 看來訓練機器人的技巧,在真人身上一樣適用。 這次經驗也強化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如果你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就得要直接講出來才行。 不要期待對方會通靈會讀心。光是在別人面前哭泣是沒用的, 別人無法因此理解你。若是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心理, 儼然是陷對方於不義。 想要對方拍拍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講出來。 我今天在家不小心撞到頭,我也是直接跟小熊說「你可以拍拍我說『 沒事的~沒事的~』嗎?」 結果小熊直接跟我說「不要!」 小狐後設學習 小狐最近有時候在提問問題時, 會在得到答案之後再進一步追問我說「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然後我就會跟他分享我的求知過程。有時候是用歸納法, 有時候是用演繹法。 前天我們全家一起吃火鍋, 小狐發現了一個以前沒看過的圓滾滾火鍋料,遂發問這是什麼東西。 我說這是起司燒,裡面有包起司。 小狐吃了一口發現裡面果然有包起司,大為驚奇, 問我是怎麼在還沒吃的時候就知道裡面有包起司呢。 我就分享了我以前是怎麼搜集資料、怎麼訓練模型, 以至於今天能夠正確辨識出這是超司燒。 (我不但 train 小熊的時候是當機器人在 train,我 train 自己也是當成機器人在 train 的 ) 我之所以特別留意到了小狐這個提問層次的升華, 是因為這個概念就是我一直提倡的「學習如何學習」。 也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拆解自己學習的步驟, 作為未來改善學習方法的參考。我稱之為後設學習。 看得出來...

[小狐熊週記] 20220321 小狐熊語言能力大有進步

圖片
前幾天狐熊媽媽講起說 「還記得小狐熊一歲半時的語言能力遠遠落後了一般的發展指標。指標上說一歲半字彙量要有50個,可是當時小狐的字彙量可能才5個。 而如今小狐熊還未滿三歲,語言能力指標差不多已經達到四歲的標準了!」 所有的客觀事實,都可以賦予一個主觀的詮釋。 只要你夠唬爛夠瞎掰,任何數據都可以成為你的註腳。 關於這個我最會了😆 以下就是我對這個客觀事實的主觀詮釋: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練習當父母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迅速進入狀況抓到方法。 我三番兩次提到小狐熊出生的頭兩年,我們家簡直是黑暗時代。 有多黑暗?大概就像是史前人類拿著石矛互戳的那麼黑暗。 值此時期,我們全家每一個人都還在學習怎麼樣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 大家都很努力,但一開始真的做得不怎麼樣。 在暴力環境成長的小孩,發展低於平均,簡直毫不意外。 我沒翻到什麼嚴謹的科學研究、單憑直覺得出了這個心得:飽受情緒虐待的大腦,學習速度肯定不如開心自在的大腦。 還好,天可憐見,我們在把彼此劃得稀爛之前,進化了。  經過了一兩年的練習,大家都大有進步。 現在小狐熊偶爾使出不受控制的飛踢,我們都可以從容擋架下來。 也不再氣急敗壞地怒捶回去。 小狐熊笑的時候愈來愈多、哭的時候愈來愈少,狐熊爸媽也是如此。 開開心心學習,成效遠高於哭哭啼啼學習。 能力發展高於平均,也是符合預期。 -- 再次聲明,以上論述都是我個人的主觀發言。 我根本只是借題發揮、講講我想講的東西而已😆 -- 順帶一提另外兩個我覺得讓小狐熊語言能力大進的原因。 其一是紮紮實實的每日雙倍親子共讀, 其二是狐熊爸媽東拉西扯的屁話功力。 -- 我完全可以想像,如果是生養獨生子女,縱知親子共讀千好萬好、多多益善,但到了睡前時間我一定是跟小孩說:「來!你可以挑一本書!」 他如果想挑兩本,我就會累累地婉拒他說:「一天只能看一本哦!」 但小狐熊是雙胞胎,我只好對他們說:「來!你們可以一人挑一本書!」 如此幾乎是每日被迫讀兩倍的書。 有人說,不要挑戰自己的意志力,而是要營造適合的環境。 在養一個小孩的情境,想要唸第二本書就只能靠意志力。 而一旦養了兩個小孩,唸第二本書就是一個沒得逃避的環境。 -- 有人說親子共讀的好處之一是,透過書中的日常生活中較不常出現的情境,可以給予小孩許多額外的刺激。 如此每天所講所聽的話就不會只限縮在吃喝拉撒睡的主題。 而其實...

【陪著孩子成長 之 餵奶時可以做什麼?】

圖片
自小孩從月子中心回家以來,早上的第一餐和睡前的最後一餐都由我負責餵奶。兩隻餵下去,一餐前前後後都要花上一個小時。 清早起床再怎麼累,六點鬧鐘一響也還是得勉強爬起來惺忪備奶。下班回家再怎麼累,也還是強自振作起精神幫小孩洗澡餵奶。 我常在想,若是在學習上也能以如此恆心毅力紀律、無論平日假日、日日都認真投入兩三個小時,豈有什麼技能難成呢。若一個人能有這樣的恆毅力,不管去到什麼領域,還不輾爆絕大多數對手嗎! 所以我也經常在想,該怎麼擅加利用這段餵奶的時間來提升自己。讓小孩在喝奶成長的時候,陪著他的我也能一同成長。 我思考了一下以我抱小孩的餵法,一手持奶瓶、一手捧小孩,根本沒有多餘的手可以做別的事。不管是要看書、用電腦、滑手機或是按電視遙控器都難以做到。而前幾天我突然靈機一動:「我何不來練習記憶術呢!只要在開始餵奶前把撲克牌攤在地上,就可以一邊餵奶一邊盯著看,一邊看一邊練習把52張牌序全數記住。既然這項練習只需用眼看,那即便我雙手毫無空閒,只要眼睛還睜得開就可以鍛練這項技能了!哈哈,我真是太聰明了!XDDD」 結果,在我人生第一次嘗試記憶52張撲克牌,第一次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