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狐熊週記] 20250714 對六歲兒的正確期待
小狐熊六歲了。
我最近對他們同時有兩種不同的感覺:
超乎預期與不如預期。
超乎預期的是小狐熊的智力。
不管是記憶力還是理解力還是邏輯表達能力。
我常常發出「蛤?你怎麼連這個也懂?」的驚嘆。
但與此同時,小狐熊的道德感卻常常低於我的預期。
我常常覺得「蛤?你怎麼會做出這麼壞的事情來!」
預期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我的問題。
可能是我對六歲兒有著錯誤的預期。
那到底什麼才是對六歲兒童該有的正確預期呢?
為此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 Deep Research 。
更精確的說,是我請 ChatGPT 和 Gemini 各做了一次 Deep Research
我跟 AI 說
「我最近都覺得六歲小孩的智力超過我的預期,但道德卻低於我的預期。
是我對六歲小孩應有的發展有什麼誤解嗎?」
兩邊 AI 給的學術引用與論述大同小異,
都說這是一種常見現象!六歲兒童的智力發展確實令人驚嘆,他們在語言表達、基礎邏輯推理和學習能力上展現出巨大的潛力,這正是家長感受到「智力超過預期」的源泉。然而,其道德發展仍處於他律階段,主要受限於自我中心思維、對行為後果的關注多於動機,以及對規則的絕對化理解。這種「智力超前,道德滯後」的感受,是這個年齡段的正常現象,而非孩子存在道德缺陷。
理解這些發展階段的特性,是家長設定合理預期、有效引導孩子的基石。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它與認知能力、情緒發展、社會互動及家庭教育方式緊密相連 。家長應認識到,智力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基礎,但並不能直接等同於道德成熟 。真正的道德感需要時間來內化,從外部的服從逐漸轉變為內在的理解與自律。
但為了避免 AI 被我先入為主的問法干擾,
才順著我的意思講出「這是常見的正常現象」,
我換了完全相反的角度再問了一次:
「我最近都覺得六歲小孩道德超過我的預期,但智力卻低於我的預期。
是我對六歲小孩應有的發展有什麼誤解嗎?」
這次不知道是不是我被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干擾了,
我覺得這次 AI 回答的角度比較像是在解釋
「家長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這種奇怪的錯覺」
意即 AI 不但沒有說這是常見現象,還隱含了「你的觀察錯了喔!應該是個錯覺」。
於是我又再開了一個新的對話,把前後兩篇的回答一起提供給 AI,
請他比較一下兩者的異同。兩者在智力與道德「落差」的表述:
一份報告(六歲兒童智力與道德發展)將家長的感受描述為「智力上的表現往往超乎預期,然而在道德判斷與行為上,卻似乎顯得相對稚嫩,甚至有時會讓家長感到『低於預期』」 。
另一份報告(六歲兒童發展困惑探究)則將家長的困惑表述為「六歲孩童的道德發展似乎超越預期,而智力表現卻低於預期」,這與前一份報告的描述方向相反,但最終都歸結為家長對發展規律的誤解 。這反映了家長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觀察到不同的側重。
最後我又問 AI:
「請問在實際情況下,哪一種情況更常見呢?
到底父母對六歲小孩是傾向覺得「智力過高、道德過低」?
還是傾向覺得「道德過高、智力過低」?」
最後得到的答案是:綜合分析文獻資料和實際觀察,通常父母對六歲小孩更傾向覺得 「智力過高、道德過低」。
原因如下:智力發展的顯性與可量化:
六歲兒童的智力發展(如語言能力、記憶力、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對數字和邏輯的初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們會問「為什麼」、學習識字、背誦兒歌、玩複雜的遊戲,這些都讓家長覺得孩子很「聰明」,甚至超出預期。
在現代社會,智力往往與學術表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掛鉤,這些都是容易被觀察和比較的。
許多家長在早期教育中也更傾向於注重認知能力的培養,這會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孩子「智力超群」的認知。
道德發展的隱性與複雜性:
六歲兒童的道德發展處於皮亞傑的「他律道德」階段,或柯爾伯格的「前習俗道德」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
以結果而非動機判斷對錯: 他們可能無意中造成了傷害,但因為其行為導致了不好的結果,成人會覺得他們「不乖」,卻忽略了其動機是良善的。
自我中心: 雖然智力在發展,但思維仍受自我中心的影響,難以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視角,因此在分享、合作、同理心等方面的表現可能不如家長期望。
對規則的絕對化: 他們可能機械地遵守規則,但缺乏對規則背後道德原則的理解,一旦環境或規則改變,他們就可能「犯錯」。
「說謊」的誤解: 有時孩子因為想像力豐富或記憶力不準確而編造故事,被成人誤認為說謊,覺得道德有問題。
道德行為的表現往往比智力表現更為細膩和複雜,且受情境影響大。家長對孩子在道德層面上的高期望,常常與孩子實際的發展階段不符,導致產生「道德不足」的錯覺。
最後是給各位父母的三大叮嚀與的三大誤會:
六歲兒父母最常見的三個誤解:
誤解一:智力高等於道德成熟
孩子在語言表達和邏輯推理上的出色表現,常讓家長誤以為他們的道德判斷力也同樣成熟 。然而,道德的發展需要特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如理解他人觀點,這些在六歲時仍在發展中
誤解二:期望孩子理解抽象道德原則
家長可能期望孩子能理解說謊或偷竊等行為背後的深層道德意義。但六歲兒童的思維偏向具體,他們對道德規範的理解更多是基於外部教導和對權威的尊重
誤解三:將認知局限誤判為道德缺陷
孩子因為自我中心或對因果關係的直覺性理解,可能表現出看似「自私」或「無情」的行為 。這並非道德缺陷,而是他們認知發展階段的自然表現,也可能因為記憶混淆現實與臆想而被誤認為「說謊」
最重要的三個提醒:
提醒一:理解智力與道德發展的「非同步性」
智力發展的快速進步,與道德發展的階段性限制,共同構成了六歲兒童的獨特圖景 。家長應認識到這種「智力超前,道德滯後」的感受,是這個年齡段的正常現象
提醒二:以具體情境引導,培養同理心與責任感
家長應善用生活中的「機會教育」,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釋行為背後的理由 。同時,透過故事和角色扮演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
提醒三:父母以身作則並調整對「智力」的定義
父母的言行對幼兒的道德發展有極大影響,應努力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使家庭成為公平合理的環境 。家長也應避免將「智力」狹隘地等同於學術表現,鼓勵孩子透過遊戲和實際操作來學習,而非過度依賴「作業本式的知識學習方案」或「3C 產品」。
以上,這就是我的各種 prompt 實戰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