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小狐熊週記] 20251110 小狐熊出生後,我變得愈來愈富有。

圖片
 最近看到一個關於「請用不直接說出來的方式,讓我知道你很富有」的討論。 其中一則回覆來自 Notion 共同創辦人 Akshay Kothari : 「Every morning, I wake up grinning, itching to tap dance to work. Every evening, I’m racing home, giddy to be with my family.」 (每天早上我都笑著醒來,迫不及待地想蹦蹦跳跳地去上班;而且每天晚上都急著回家和家人開心團聚。) 不約而同, 知名創投公司 Thrive Capital 創辦人 Josh Kushner 也曾說他的人生目標不是創投的財務績效, 而是「the goal of life is to be excited to go to work and excited to go home」 (早上期待去上班,晚上也期待回家 ) 有些人對這種言論的評論是: 他們這些喜歡用非錢財的東西來定義「富有」的人, 還不是因為他根本就是有錢人。 大概是這個概念: 但如果是由沒錢的普通人來表態說: 「工作的意義不是只在賺錢而已!」 「好好陪伴家人比賺錢更重要!」 恐怕也有人說: 啊你還不是就是因為沒錢才只好這樣說來安慰自己, 自己得不到錢,就說錢不重要,自欺欺人嘛。 我覺得大家說得都很有道理。 不過最真確的道理應該是 「富不富有這件事,自己說了算。」 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算是一個富有的人, 但若是以「早上期待去上班,晚上也期待回家」這個標準來看, 我覺得我幾乎達成了。 但其實不應該說是「我達成的」, 因為能不能期待上班,以及能不能期待回家, 很大一部份是取決於同事與家人, 不是光靠我自己就可以達成的。 我可能只是運氣比較好, 能夠遇到這些這些好同事與好家人。 現在下班回家確實都帶著一種期待的心情, 期待回家和我可愛的家人團聚。 期待進門時,小狐熊看到我會說「Hi~爸爸」 期待狐熊媽媽準備的一桌好菜, 期待幫小狐熊檢查學校功課, 期待跟家人一起聊天,一起聊聊今天有趣的事, 聊聊彼此今天是不是也有端正自己的品格😆 聽起來真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啊。 不過我還記得以前不是這樣的。 前幾年回家的時候,還沒靠近家門就會開始感到害怕。 因為有時候在門外就可以聽見狐熊媽媽在爆罵, 有時候則是聽見小狐熊在爆哭, 有時...

[小狐熊週記] 20251103 小熊開始在各個面向擊敗我了

圖片
小熊這學期開始參加學校社團學習小提琴, 我也順便跟著偷學。 我偷學的方式就是纏著小熊請他教我。 一開始我拉琴上手得比小熊快, 因為我有駁雜的樂器基礎。 在小提琴之前, 我有玩過同樣要按弦的吉他與烏克麗麗, 所以小提琴對我來說雖然是全新的樂器,但也還算是在可以舉一反三的範圍裡。 只要物理也懂,樂理也懂,手指的靈活性與力氣也有。 完全沒練過小提琴的人一樣可以隨手拿起來直接就拉個簡單旋律。 雖然剛開始時我上手比較快, 但學期才過不到一半,現在小熊的拉琴表現已經遠勝於我了。 一般人閉著眼睛都能分辨誰拉得比較好。 輸給小熊我倒不意外。 因為小熊有明師指點、而且每日習練。 --- 小熊在學校社團有專業的小提琴老師指導,而我只有小熊老師教我。 小熊當然能進步比我快得多。 但同樣是有明師指導, 我觀察了小熊的其它同學發現進步還是會有快慢分別, 小熊算是進步較快的, 我想關鍵可能就是在練習。而且是有效的練習。 --- 我們家目前自然形成的分工方式, 就是由台大合唱團出身的人,負責指導小熊練琴。 由台大外文系校友,負責指導小狐熊英文。 由精通語音學的人,負責教小狐熊國語注音發音。 而以上全都是狐熊媽媽。 而我做什麼呢? 我就負責指導一些數學之類的東西。 不過我負責教數學,也不代表狐熊媽媽的數學比我差。 畢竟當年在考大學的時候,我數學分數好像還考輸狐熊媽媽。 如今我負責指導數學,只是因為這是我的「比較利益」而已。 就像是在一個小島上住著兩個人,代號 V 與 H。且島上只有兩種商品:魚和果子。 如果 V 捕魚的能力是 H 的三倍,V 採果子的能力是 H 的兩倍。 V 所有能力都贏過 H,那是不是就叫 V 去負責捕魚與採果就好了呢? 當然不是。 一個運作良好的經濟社會,會根據比較益原則進行專業分工,然後再進行交易。 也就是說 H 雖然很廢,但是他只要認真採果,也還是能為總體福祉盡一份力。 我就是那個認真的 H。 --- 小熊的每日練琴,在狐熊媽媽的指導下,完全馬虎不得。 節奏稍亂,馬上就被提點;按弦稍歪,立刻就被拉正。 有時候狐熊媽媽在忙,就輪到我陪小熊練琴,但我根本做不到像狐熊媽媽那樣的專業判定。 我陪練的功用就只有幫忙打開手機上的節拍器 app 而已。 至於小熊練得怎麼樣,我沒有能力給出建議🥲 我常常心想,要是其它家長剛好也是像我這種廢廢的人, 那小孩練琴進步緩慢就情有可原。 要加入學...

[小狐熊週記] 20251027 正確的預測,卻不一定是有用的預測。

每週日傍晚我會帶小狐熊去上足球課, 而他們上課的時候我也沒閒著, 就自個兒在足球場旁運動與思考。 我觀察大部份的家長都會坐在場邊滑手機靜靜等小孩下課, 好像就都只有我一副過動閒不下來的樣子。 本週要去上足球課前,小狐又在小鬧脾氣, 我眼看這次練球恐怕又是凶多吉少, 若以過去的經驗來預測, 小狐八成又會不甘不願、隨隨便便亂練一通了。 這個預測非常合理。 不過我每次在做預測的時候, 都會思考一下:是要做正確的預測?還是有用的預測? 當預測者成為系統的一部分 如果我是完全旁觀的局外人, 我盡可隨意預測, 反正我的預測並不會產生什麼實質影響。 就好像我對 NBA 賽事進行預測一樣, 不管我預測什麼,都不影響實質結果。 但如果是讓老師預測學生的表現、或是父母預測孩子的表現, 這個情境可就複雜多了。 因為預測者本身就是這個系統的一份子, 每個師長的反應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反應。 於是就可能產生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我本就相信這個孩子一定很優秀,後來發現他果然很優秀!」 「我本就相信這個孩子一定很差勁,後來發現他果然很差勁!」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所以當我要對自己所參與的系統做預測, 就一定要審慎考量:我到底是要做「正確」的預測還是「有用」的預測? 選擇「有用」的預測 舉例來說,當從現實客觀面來看,明明是壞結果的發生機率較高。 但如果我靠著抱持樂觀預期就可以提升好結果的機率的話,那我就寧可選擇預測成好結果。 雖然這樣比較有可能出現錯誤:「我的預測是好,但實際上是壞。完全猜錯邊。」 但我追求的並不是做出正確的預測, 而是追求結果愈好愈好。 所以我通常下意識會選擇有用的預測。 把想相信的話說出來 因此,即便小狐昨天在足球課開始前看起來狀況不佳, 我還是跟他說:「我相信你一定會好好練習的!」 這句話不但是說給他聽,也是說給我自己聽的。 因為我其實對自己這句話的相信程度並沒有那麼高。 但我想達成的效果是:藉由把自己想相信的信念先講出來, 然後自己大腦就會傾向去解決這個認知失調, 把原本並不相信的內心調整成跟嘴上說的一致, 進而開始由衷相信小狐能好好練球, 最後成功讓這個自證預言真正實現! 很複雜嗎? 是啊,人心就是這麼複雜。 給予正確的期待 如果孩子的表現會受到大人期待的影響, 那很顯然這個責任就...

[小狐熊週記] 20251020 當下的最佳選擇,不一定是事後的正確答案

 小狐熊在睡前有一個特別的儀式,是請爸爸媽媽幫他們拉拉腳,然後再上床睡覺。 這本來是以前他們還小的時候, 如果晚上吵鬧或哭鬧不睡覺,我們就會拉拉他們的腳安撫他們。 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個睡前習慣。 相較於「拉拉腳」這個溫柔的睡前習慣, 我們還有另一個很激烈的睡前習慣, 還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小寶寶爆炸」! 小狐熊會跑來說「爸爸,我要玩小寶寶爆炸!」🤣 「小寶寶爆炸」的具體操作方式是我把一隻小狐熊用公主抱的方式抱起來, 然後一邊擺盪一邊數一、二、三, 數到三的同時就把小狐熊扔出去扔到床上。 「小寶寶爆炸」的命名來由是: 在小狐熊還是小寶寶的時候, 我用公主抱把他們放到床上的時候會說「要是不小心摔下去摔太大力、小寶寶會不會爆炸啊?」 後來玩了幾次輕輕丟的方式, 他們發現被丟到床上好像還蠻好玩的,就玩上癮了😆 一開始我們也蠻怕會不會受傷的,畢竟床也是有點硬。 不過愈玩愈多次後,丟的人和被丟的人都愈來愈有信心,就開始愈丟愈高。 現在我們為了丟得更高,還會先把被子舖得蓬蓬鬆鬆再玩。安全又刺激(?) 睡前儀式的「拉拉腳」,狐熊媽媽也會做。 但「小寶寶爆炸」只有我能做,因為現在小狐熊好重的啊! 如果只是靜態抱著的話還算可以, 但是要拋擲出去的話,我也感到蠻吃力的。 我每次玩都在想……會不會這就是最後一次了呢? 會不會此生最後一次我用公主抱的方式把小狐熊抱起來,就是這一次了呢? 其實啊,在不知不覺之間, 我們都已經跟人生中大多數的同學朋友見完人生的最後一面了。 只是我們都沒有意識到,原來上次那次見面就是最後一次了。 我常常在想, 每天晚上睡下去之後, 都不知道會不會隔天就再也沒醒來。 每天早上跟家人互道再見、各自上班上學時, 也不知道會不會這就是最後一次說再見了。 每一天都有可能剛好就是人生的最後一天, 然而要把每一天都活得像是人生最後一天,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在人生最後一天,我肯定不會去上班的啊。 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一定要為明天做準備。 我們要是可以準確地知道哪一天是自己的末日, 做決策的時候就會容易得多。 可惜沒辦法,我們只能猜。 我們只能在考慮機率考慮期望值之後,做出一個贏面最大、效用最高的選擇。 從事後來看,這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 但從事前來看,這已經是我們所能做好的最佳選擇了。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丟均勻硬幣的遊戲,讓你猜會丟出哪一面,猜對就有獎。 但是...

[小狐熊週記] 20251013 小熊就是我的安慰

這禮拜又有足球課了, 但這次不談那個臭小狐了。哼。 來講講小熊吧~ 啊,小熊就是我們家的安慰! 當小狐令人生氣的時候,就轉頭看看小熊吧。 小熊練球很認真, 他不是跑最快的,也不是踢最好的, 但我覺得可能是最認真的。 每個動作都紮紮實實、老老實實地做。 有的小朋友在繞圈跑球場的時候會切西瓜偷懶, 但小熊不會。 有的小朋友在做暖身操的時候會偷懶, 動作亂做,次數少做。 但小熊都不會。 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全力以赴,認真投入。 我在旁邊看了都忍不住激賞: 這就是我們家最棒的小熊啊! 可能有人會覺得小熊怎麼那麼笨、不懂得採用「聰明」省力的方式, 但這恰恰就是小熊最有聰明有智慧的地方了。 每次帶小熊出去玩也都很好玩, 他總是勇於嘗試各種不同的活動, 像是溜直排輪、跳繩、騎腳踏車、騎滑板車。 而且小熊因為都練習得很認真,所以在這每一項活動上他都能持續感受到進步的喜悅。 出外活動時,我邀他去沒去過的地方探險,小熊也都會欣然同意。 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也不太容易抱怨喊累。 是很好的玩伴~ 我覺得小熊好像真的被「成長型思維」的觀念洗腦了, 彷彿只要用正確的方式持續練習,沒有什麼東西是學不會的。 連困難的魔術方塊,也是輕輕鬆鬆就學會了。 我前陣子聽到小熊說他班上有同學得到了魔術方塊,而他也想要。 我就拿出了我珍藏的二階魔術方塊送給了小熊。 後來小熊請我教他,我也就把他教會了。 這幾天看他咔啦咔啦幾下就把方塊復原了,還大言不慚地說真是太簡單了。 我也是蠻佩服的。 小熊:「現在最難的部份就是把方塊轉亂。」😆 不是我在說, 我覺得小熊真像我啊😆 勇於學習,勇於探索,勇於嘗試,而且做什麼都很認真,做什麼都做得很好。 狐熊媽媽也說 要是可以再生一個小熊的話,就好想再生一胎喔! 我也覺得,小熊這種生物應該是多多益善吧。 每多一隻小熊,家裡就多一份樂趣,這個世界就多一份美善。 這種淨值為正的投資,非常值得多做幾個。 ……可惜投資一定有風險,這種事情沒得保證的。 單看小熊, 我都要以為自己是什麼教養小孩的天才大師了。 但事實是,我頂多只能當 50% 的教養大師。 但這 50% 的機率,就讓人不敢再生一個小孩啊。 其實小狐也沒壞到哪裡去, 就只是做事偷雞摸狗、練球偷懶不認真、只喜歡待在家裡、不願意嘗試新的活動、不陪我去新的地方探險、 很容易抱怨喊累、動不動就生氣,讓人覺得很難一起玩、也讓人覺得很難...

[小狐熊週記] 20251006 我們家有一條家規,就是不能浪費

 今天中午帶著小狐熊去汐止遠雄廣場吃迴轉壽司, 但剛好遇到尖峰時間,就在門口排隊候位了半小時左右。 小狐熊在我的訓練之下, 出門也都會自己帶著書了。 所以我們完全不怕久候, 反正坐著看書,邊看邊等便是。 現場蠻多人在排隊, 店外二三十個候位座位,座無虛席, 還有不少人是站著等的。 我們三個人運氣好,剛好撿到三個座位。 一坐下,就各自把自己的書掏出來看。 我自顧自低頭看書,不時抬頭思考。 一抬頭,發現候位幾十個人, 有些人在發呆,有些人玩手機, 就只有我們三個捧著書在看。 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 --- 在我上高中以前,旁人可能會對我有個疑惑,怎麼我都不用花什麼時間唸書,就可以考得不錯。 我自己有時候也會疑惑,為什麼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程、花同樣的時間,我偏就能學得更快更好。 難道說……我跟櫻木花道一樣是個天才?🤔 後來發現根本不是😆 我不是沒有努力, 其實還比其它人都更努力,只是大都是隱性努力。 都隱藏在像是吃飯排隊這種小事裡。 當其它人在玩樂的時候,我在學習, 當其它人在發呆的時候,我在思考。 所以你還以為我期末考前才唸了三天就 90 分,而你認真唸了一學期才 88 分, 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不,你錯了。 小小一次期末考的範圍,我可能是累積了七八九年才終於想通的。 絕對不是只有考前三天而已。 要是你才拚了一學期就比我拚了好幾年還強,那才真的是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 我正在把這個把握時間偷偷努力的方法複製到小狐熊身上。 作為父母,我個人能教給小狐熊的智識很有限,我能給他的資源也很有限, 但我覺得如果能把這個「不浪費時間」的習慣帶給他們, 可能就是我所能送給他們的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了吧。 --- 後來吃完了壽司, 我們還去逛了宜得利家居。 說來慚愧……我們在店內沙發坐了有夠久,直到被店員溫言提醒才連忙離開…… 實在太不好意思了😅 為什麼坐這麼久? 因為小狐坐上沙發後又拿書出來看。 小熊則是拿出了魔術方塊請我教他。 我一教得興起便忘了時間。 在排隊時看書是一種不浪費時間的表現, 但是跑去家具店坐在人家沙發上看書就不是了😆 要看書!怎麼不去圖書館看呢! ……對,我們本來確實是想去圖書館的,但才發現今天是中秋節休館日。 要看書,怎麼不回家看呢?! ……說的也是,怎麼不回家看呢?好吧,所以我們離開宜得利之後就回家了。

馬克吐溫的異樣人生 Edward Mills And George Benton: A Tale

這是 Mark Twain 寫的一個短篇小故事: Edward Mills And George Benton: A Tale 原文還是比較流暢的, 為了方便跟我一樣不擅閱讀英文的讀者,以下分別附上中英版本。 這兩人之間有遠親關係——大概是七等堂親之類的。還在襁褓中時,他們成了孤兒,被一對無子的布蘭特夫婦收養,並很快深深喜愛上他們。布蘭特夫婦總是說:「要純潔、誠實、清醒、自律、勤勞,並體貼他人,人生的成功便有保障。」在孩子們真正理解這句話前,這句話已被重複了數千次;在他們還不會背誦主禱文之前,早已能自己背出這句話。它被漆在育嬰室的門上,是他們最早學會閱讀的東西之一。這句話註定成為愛德華·米爾斯一生不移的準則。有時布蘭特夫婦會稍微改動用詞,說:「要純潔、誠實、清醒、自律、體貼,你就永遠不會缺少朋友。」 小米爾斯是大家的安慰。當他想要糖果卻得不到時,他會聽從理由,並安分下來。但小本頓想要糖果時,則會哭鬧直到得到為止。小米爾斯珍惜玩具;小本頓總是很快弄壞它們,然後又鬧得家裡雞犬不寧,最後只好勸小愛德華把自己的玩具讓給他,家裡才得安寧。 等孩子稍大些,喬治在某些方面成了沉重的負擔:他不愛惜衣服,因此常常身著新衣,而愛德華則不是如此。男孩們逐漸長大。愛德華愈來愈成為安慰,喬治卻愈來愈令人憂慮。對愛德華的請求,只要一句「我寧可你不要去」就夠了——指的是游泳、溜冰、野餐、摘漿果、看馬戲等等男孩最愛的事。但對喬治則沒用,他必須被縱容,否則就要橫衝直撞。自然,他總是玩得最多、最痛快。布蘭特夫婦不許孩子們夏夜九點後還在外玩耍,愛德華乖乖守規矩,但喬治總是十點從窗戶溜出去,玩到午夜才回。這壞習慣幾乎無法改掉,最後布蘭特夫婦只好用蘋果和彈珠收買他待在家裡。布蘭特夫婦花盡心思想要管束喬治,卻總說含著淚,愛德華根本不需要他們費心,他是那麼好、那麼體貼,樣樣完美。 後來孩子們大了,該學手藝了:愛德華自願去做學徒;喬治則要勸誘加賄賂。愛德華勤奮誠實,不再是布蘭特夫婦的負擔;師傅也稱讚他。但喬治卻逃跑了,布蘭特先生花了錢和心力才把他找回來。之後他又逃跑——更多麻煩與花費。第三次逃跑時,還偷了幾樣東西帶走。布蘭特先生再一次付出代價,好不容易才勸師傅不去起訴他。 愛德華穩步前進,最終成了師傅的合夥人。喬治卻始終不改,讓兩位老恩人心力交瘁,絞盡腦汁保護他不至於毀滅。愛德華少年時就熱心於主日學、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