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狐熊週記] 20251027 正確的預測,卻不一定是有用的預測。
每週日傍晚我會帶小狐熊去上足球課, 而他們上課的時候我也沒閒著, 就自個兒在足球場旁運動與思考。 我觀察大部份的家長都會坐在場邊滑手機靜靜等小孩下課, 好像就都只有我一副過動閒不下來的樣子。 本週要去上足球課前,小狐又在小鬧脾氣, 我眼看這次練球恐怕又是凶多吉少, 若以過去的經驗來預測, 小狐八成又會不甘不願、隨隨便便亂練一通了。 這個預測非常合理。 不過我每次在做預測的時候, 都會思考一下:是要做正確的預測?還是有用的預測? 當預測者成為系統的一部分 如果我是完全旁觀的局外人, 我盡可隨意預測, 反正我的預測並不會產生什麼實質影響。 就好像我對 NBA 賽事進行預測一樣, 不管我預測什麼,都不影響實質結果。 但如果是讓老師預測學生的表現、或是父母預測孩子的表現, 這個情境可就複雜多了。 因為預測者本身就是這個系統的一份子, 每個師長的反應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反應。 於是就可能產生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我本就相信這個孩子一定很優秀,後來發現他果然很優秀!」 「我本就相信這個孩子一定很差勁,後來發現他果然很差勁!」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所以當我要對自己所參與的系統做預測, 就一定要審慎考量:我到底是要做「正確」的預測還是「有用」的預測? 選擇「有用」的預測 舉例來說,當從現實客觀面來看,明明是壞結果的發生機率較高。 但如果我靠著抱持樂觀預期就可以提升好結果的機率的話,那我就寧可選擇預測成好結果。 雖然這樣比較有可能出現錯誤:「我的預測是好,但實際上是壞。完全猜錯邊。」 但我追求的並不是做出正確的預測, 而是追求結果愈好愈好。 所以我通常下意識會選擇有用的預測。 把想相信的話說出來 因此,即便小狐昨天在足球課開始前看起來狀況不佳, 我還是跟他說:「我相信你一定會好好練習的!」 這句話不但是說給他聽,也是說給我自己聽的。 因為我其實對自己這句話的相信程度並沒有那麼高。 但我想達成的效果是:藉由把自己想相信的信念先講出來, 然後自己大腦就會傾向去解決這個認知失調, 把原本並不相信的內心調整成跟嘴上說的一致, 進而開始由衷相信小狐能好好練球, 最後成功讓這個自證預言真正實現! 很複雜嗎? 是啊,人心就是這麼複雜。 給予正確的期待 如果孩子的表現會受到大人期待的影響, 那很顯然這個責任就...